检测项目
应力腐蚀敏感性指标:
- 临界应力阈值:σSCC(MPa,参照ASTMG49)
- 失效时间:tf(h,按ASTMG39记录95%置信区间)
力学性能基准:
- 屈服强度:Rp0.2≥180MPa(ISO6892-1)
- 延伸率:A50mm≥15%(ASTME8/E8M)
微观结构分析:
- 晶粒度:ASTME112级别≥6级
- 相分布:β相含量≤8vol%(参照ASTME562)
腐蚀动力学参数:
- 裂纹扩展速率:da/dt(mm/h,ASTME1681)
- 应力强度因子:KISCC(MPa√m)
环境参数控制:
- 氨浓度:(0.5-6)mol/L(ASTMG36)
- pH值:7.2±0.1(GB/T15970.2)
试样制备要求:
- 表面粗糙度:Ra≤0.8μm(ISO4288)
- 残余应力:≤10%σYS(ASTME837)
电化学参数:
- 开路电位:OCP(mVvs.SCE)
- 极化电阻:Rp(kΩ·cm²)
断口分析:
- 解理面比例:≥60%(SEM定量,ISO17781)
- 二次裂纹密度:裂纹/mm²
温度影响参数:
- 试验温度:(25±1)℃至(80±2)℃梯度
- 温度系数:Q10值计算
数据有效性验证:
- 平行试样数量:n≥5(ASTMG16)
- 韦布尔模量:m≥10
检测范围
1.黄铜系列合金:C27200/C28000等,重点测试脱锌腐蚀引发的SCC敏感性
2.锡青铜合金:C51000/C51900等,检测应力松弛导致的晶间腐蚀倾向
3.铝青铜材料:C61300/C63000等,分析选择性腐蚀对临界应力的影响
4.铍铜合金:C17200/C17510等,测定时效态与过时效态的KISCC差值
5.白铜合金:C70600/C71500等,验证镍含量对氨性SCC的抑制效应
6.铸造铜合金:C83600/C90300等,测试铸造缺陷对σSCC的削弱程度
7.铜镍合金焊件:检测HAZ区域在含硫介质中的裂纹萌生时间
8.铜合金管材:内压-介质耦合作用下的临界环向应力测定
9.弹性铜合金:C52100/C75400等,分析循环应力下的SCC阈值衰减
10.铜基复合材料:石墨/陶瓷增强相分布对裂纹扩展路径的影响
检测方法
国际标准:
- ASTMG39-2021应力腐蚀试验用弯梁试样设计与制备
- ASTMG49-2023直接拉伸应力腐蚀试样标准
- ISO7539-6:2018预裂纹试样的应力腐蚀试验
国家标准:
- GB/T15970.4-2020慢应变速率试验(SSRT)方法
- GB/T4157-2023金属合金在硫化氢环境中的SCC试验
- HB5259-2023航空用铜合金应力腐蚀试验规范(与ASTM差异:增加液态金属环境试验项)
检测设备
1.恒载荷应力腐蚀试验机:SCC-6000型(载荷范围0-60kN,精度±0.5%FS)
2.慢应变速率试验机:DSS-200型(应变速率10-4~10-7s-1,位移分辨率0.1μm)
3.恒变形U型弯曲夹具:UBG-40型(最大试样厚度10mm,挠度控制±0.01mm)
4.环境腐蚀舱:EC-800Pro型(温度控制20-100℃,精度±0.5℃)
5.电化学工作站:IM6ex型(电位范围±10V,电流分辨率100pA)
6.体视显微镜:SMZ-3000型(放大倍数5×-300×,景深≥50mm)
7.扫描电子显微镜:SEM-EDS联用系统(分辨率1.5nm@30kV)
8.激光共聚焦显微镜:LEXT-8000型(Z轴分辨率0.01nm,3D重构)
9.电子背散射衍射仪:EBSD-OIM系统(空间分辨率≤0.1μm)
10.X射线残余应力仪:X-3600型(Ψ角范围±45°,精度±10MPa)
11.恒温恒湿箱:THS-1000型(湿度控制10-98%RH,波动±1%)
12.溶液循环系统:FCS-600型(流速控制0.1-10L/min,耐蚀材质)
13.微区电化学探针:MEP-200型(微电极直径≤10μm)
14.高频动态应变仪:DSF-40型(采样频率1MHz,通道数16)
15.声发射监测系统:AE-9000型(频率范围20-900kHz,定位精度±1mm)
北京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【简称:中析研究所】
报告:可出具第三方检测报告(电子版/纸质版)。
检测周期:7~15工作日,可加急。
资质:旗下实验室可出具CMA/CNAS资质报告。
标准测试:严格按国标/行标/企标/国际标准检测。
非标测试:支持定制化试验方案。
售后:报告终身可查,工程师1v1服务。
注意:因业务调整,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,望谅解(高校、研究所等性质的个人除外).
CMA/CNAS等证书详情,因时间等不可抗拒因素会发生变更,请咨询在线工程师.
合作客户(部分)
1、自改制以来和政、企、军多方多次合作,并获得众多好评;
2、始终以"助力科学进步、推动社会发展"作为研究院纲领;
3、坚持科学发展道路,统筹实验建设与技术人才培养共同发展;
4、学习贯彻人大精神,努力发展自身科技实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