检测项目
声学参数检测:
- 声压级测量:范围 30-140 dB,精度 ±0.5 dB(参照 ISO 3745)
- 频谱分析:频率分辨率 1/3 倍频程,带宽 20 Hz - 20 kHz
- 信噪比计算:阈值 ≥25 dB
振动特性分析:- 加速度测量:范围 0.001-100 g,频率响应 0.5 Hz - 10 kHz
- 位移振幅:精度 ±0.01 mm
噪音源识别:- 声强映射:空间分辨率 0.1 m
- 相干分析:相关度 ≥0.8
降噪效果测试:- 插入损失:差值 ≥5 dB
- 吸声系数:要求 ≥0.8
风洞组件噪音:- 风扇噪音:叶片通过频率分析
- 气流噪音:湍流强度测量,范围 ±500 Pa
测试模型噪音:环境噪音背景:- 背景噪音水平:≤40 dB(A)
- 隔声性能:传递损失 ≥30 dB
声学材料测试:- 吸声材料性能:NRC ≥0.7
- 隔声材料性能:STC ≥50
振动隔离效果:整体系统噪音:- 总声压级:≤85 dB(A) at 1 m
- 噪音暴露时间:符合规范要求
检测范围
1. 风洞壁板材料: 包括金属复合材料,重点检测噪音吸收系数和振动阻尼性能。
2. 风扇系统组件: 如叶片和电机外壳,侧重噪音源定位和降噪结构验证。
3. 测试模型: 涵盖飞机或汽车模型,关注表面压力波动和尾流噪音特性。
4. 气流导管: 涉及管道系统,检测噪音传播路径和反射控制。
5. 声学处理材料: 如多孔吸音板,测试吸声系数和隔声性能。
6. 振动隔离器: 包括弹性支撑件,测试振动传递率和阻尼效果。
7. 传感器安装支架: 用于固定测量设备,确保最小声学干扰和稳定性。
8. 风洞控制系统: 涵盖电子部件,侧重噪音对系统运行的影响测试。
9. 环境监控设备: 如户外噪声计,检测背景噪音水平和校准。
10. 降噪装置: 包括消音器和声屏障,验证插入损失和材料耐久性。
检测方法
国际标准:
- ISO 3745:2012 声学噪音测量方法
- ASTM E1050-19 声学阻抗测量
- ISO 9614-1:2020 声强测量技术
国家标准:- GB/T 3222.1-2020 声学环境噪音测量
- GB/T 18696-2021 吸声材料测试方法
- GB/T 19889-2022 隔声性能测试
方法差异说明:ISO 3745 与 GB/T 3222.1 在测量距离设置上存在差异;ASTM E1050 与 GB/T 18696 在吸声系数计算算法上略有不同。
检测设备
1. 声级计: Type 2250(频率范围 20 Hz - 20 kHz,精度 ±0.5 dB)
2. 频谱分析仪: Model SA1000(动态范围 120 dB,分辨率带宽 1 Hz)
3. 加速度计: Model 352C03(灵敏度 10 mV/g,频率响应 0.5 Hz - 10 kHz)
4. 声强探头: Microflown p-p(空间分辨率 0.1 m,频率范围 20 Hz - 6.4 kHz)
5. 数据采集系统: PXIe-4499(采样率 204.8 kS/s,通道数 32)
6. 风洞校准设备: Reference sound source(输出声压级 94 dB,频率精度 ±0.1 dB)
7. 振动台: 电动式(频率范围 5-5000 Hz,最大位移 25 mm)
8. 噪音源模拟器: Broadband generator(带宽 100 Hz - 10 kHz,声压级 110 dB)
9. 声学相机: 阵列式(64通道,成像分辨率 1 cm)
10. 环境噪音监测站: Outdoor type(测量范围 30-130 dB,防护等级 IP65)
11. 材料测试台: 阻抗管系统(频率范围 50 Hz - 6.3 kHz,精度 ±1%)
12. 信号发生器: Arbitrary waveform(输出频率 1 mHz - 20 MHz,失真度 <0.1%)
13. 功率放大器: Model PA100(功率输出 1000 W,频率响应 20 Hz - 20 kHz)
14. 计算机系统: 控制和分析软件(实时处理能力,兼容多标准)
15. 校准工具: 声学校准器(参考声压 94 dB,精度 ±0.2 dB)
北京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【简称:中析研究所】
报告:可出具第三方检测报告(电子版/纸质版)。
检测周期:7~15工作日,可加急。
资质:旗下实验室可出具CMA/CNAS资质报告。
标准测试:严格按国标/行标/企标/国际标准检测。
非标测试:支持定制化试验方案。
售后:报告终身可查,工程师1v1服务。
注意:因业务调整,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,望谅解(高校、研究所等性质的个人除外).
CMA/CNAS等证书详情,因时间等不可抗拒因素会发生变更,请咨询在线工程师.
合作客户(部分)
1、自改制以来和政、企、军多方多次合作,并获得众多好评;
2、始终以"助力科学进步、推动社会发展"作为研究院纲领;
3、坚持科学发展道路,统筹实验建设与技术人才培养共同发展;
4、学习贯彻人大精神,努力发展自身科技实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