检测项目
热稳定性检测:
- 热分解温度:起始温度(Td)、最大失重速率温度(Tmax,参照ISO11358)
- 失重率:残余质量百分比(≥80%)
热老化性能:- 老化寿命:温度指数(TI,≥155°C)
- 电气性能变化:介电强度保留率(≥70%,参照IEC60216)
- 机械性能衰减:拉伸强度保留率(≥60%)
热变形温度检测:- 热变形温度:负荷下变形温度(HDT,≥180°C)
- 维卡软化点:针入温度(VST,≥160°C)
热冲击性能:- 冲击耐受性:循环次数(≥100次,无裂纹)
- 温度变化速率:温变梯度(±10°C/min)
热失重分析:- 失重百分比:最大失重率(≤5%/min)
- 分解活化能:能量值(≥100kJ/mol)
耐热等级评定:- 等级分类:ClassF、ClassH(参照IEC60085)
- 温度极限:最高使用温度(≥180°C)
热传导性能:- 导热系数:热导率(λ≤0.2W/m·K)
- 热阻:绝缘层热阻值(≥10m²K/W)
热膨胀系数:- 线性膨胀:系数值(CTE≤50ppm/°C)
- 体积变化:膨胀率(≤1%)
热循环测试:- 循环次数:性能衰减阈值(≥500次)
- 温度范围:循环区间(-40~200°C)
高温绝缘电阻:- 电阻值:表面电阻(≥10^12Ω)
- 体积电阻:绝缘电阻率(≥10^15Ω·cm)
检测范围
1.聚酯绝缘漆:重点检测热老化后柔韧性和电气性能稳定性
2.环氧绝缘漆:侧重高温下粘接强度和绝缘电阻变化
3.有机硅绝缘漆:关注热分解温度和长期耐热性极限
4.聚酰亚胺绝缘漆:强调热变形温度及高温机械性能
5.改性树脂绝缘漆:检测热冲击耐受性和导热系数
6.水性绝缘漆:注重热老化后水分敏感性和介电强度
7.溶剂型绝缘漆:重点测试热挥发残留及毒性释放
8.高温绝缘漆:测量最高使用温度及热循环耐久性
9.低温绝缘漆:侧重热膨胀系数和低温脆化点
10.特殊应用绝缘漆(如电机线圈):聚焦热传导性能和高温绝缘等级
检测方法
国际标准:
- IEC60216电气绝缘材料耐热性测定方法
- ISO11358塑料热重分析试验标准
- ASTMD648塑料负荷热变形温度测试
- IEC60085电气绝缘耐热等级分类
- ISO22088塑料热冲击试验方法
国家标准:- GB/T11026.1绝缘材料耐热性试验方法
- GB/T1633塑料维卡软化点测定
- GB/T1408.1绝缘材料介电强度试验
- GB/T2918塑料热老化试验导则
- GB/T1033塑料密度和相对密度测定(热变形相关)
(方法差异说明:IEC标准采用连续升温,GB标准侧重阶段式老化;ASTM热变形测试负荷标准与GB存在偏差)
检测设备
1.热老化试验箱:HT-3000型(温度范围:室温至300°C,精度±1°C)
2.热重分析仪:TGA-5500型(分辨率:0.1μg,温度范围:50~1000°C)
3.热变形温度测试仪:HDT-200型(载荷:0.45MPa/1.82MPa,精度±0.5°C)
4.热冲击试验箱:TS-150型(温变速率:10°C/min,范围:-70~250°C)
5.热膨胀仪:CTE-1000型(测量精度:0.1ppm/°C,范围:-100~500°C)
6.差示扫描量热仪:DSC-800型(灵敏度:0.1μW,温度范围:-150~600°C)
7.导热系数测试仪:TC-300S型(精度±3%,范围:0.01~5W/m·K)
8.绝缘电阻测试仪:IR-5000型(量程:10^6~10^16Ω,温度兼容:200°C)
9.介电强度测试仪:DS-2000型(电压范围:0~50kV,精度±1%)
10.高温烤箱:OVEN-250型(均匀度:±2°C,最高温度:250°C)
11.温度循环试验机:TC-100型(循环次数:1000次,温度范围:-40~180°C)
12.热成像仪:TI-800型(分辨率:320×240,温度精度±2°C)
13.恒温恒湿试验箱:HH-300型(湿度范围:10%~98%RH,温度范围:-40~150°C)
14.热流计:HF-150型(热流测量:0~500W/m²,精度±2%)
15.老化寿命预测仪:ALP-500型(加速因子:10倍,温度控制精度±0.5°C)
北京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【简称:中析研究所】
报告:可出具第三方检测报告(电子版/纸质版)。
检测周期:7~15工作日,可加急。
资质:旗下实验室可出具CMA/CNAS资质报告。
标准测试:严格按国标/行标/企标/国际标准检测。
非标测试:支持定制化试验方案。
售后:报告终身可查,工程师1v1服务。
注意:因业务调整,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,望谅解(高校、研究所等性质的个人除外).
CMA/CNAS等证书详情,因时间等不可抗拒因素会发生变更,请咨询在线工程师.
合作客户(部分)
1、自改制以来和政、企、军多方多次合作,并获得众多好评;
2、始终以"助力科学进步、推动社会发展"作为研究院纲领;
3、坚持科学发展道路,统筹实验建设与技术人才培养共同发展;
4、学习贯彻人大精神,努力发展自身科技实力。